<track id="gucnr"></track>
  • <progress id="gucnr"><listing id="gucnr"></listing></progress>

  • <button id="gucnr"></button>
  • <nav id="gucnr"><u id="gucnr"></u></nav>
    <strong id="gucnr"><p id="gucnr"></p></strong>

    <span id="gucnr"></span>
    搜索 解放軍報

    攝影師眼中的中國載人航天20年:用鏡頭記錄歷史

    來源:中國軍網-解放軍報 作者:李衛國 責任編輯:王韻
    2023-06-07 07:18:09

    攝影師眼中的中國載人航天20年

    ■李衛國

    5月30日,搭載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,成功將航天員景海鵬、朱楊柱、桂海潮送入太空,中國空間站由此開啟了全面建成后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。

    新的航天員組合、新的飛行任務、新的載人航天目標……神舟十六號的飛天之旅,開啟了中國載人航天的又一精彩篇章。

    作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,我有幸參與了從“神五”到“神十六”的多次攝影保障任務??吹胶教靻T們越來越從容自信的面龐和越來越穩健堅定的步伐,我由衷自豪!

   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時,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升空。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我國首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,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。

    在此之前,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對航天員出征前的準備,進行了周密籌劃。這是中國航天史上第一次載人飛行,為以后的出征活動和流程奠定了基礎。

    當時,活動時間的把控精確到以秒計算。在此基礎上,我們進行了若干次演練,驗證方案的可行性,確保不出一絲差錯。

    為了保證航天員的健康安全,當時航天員坐進專用玻璃廳內與媒體記者見面。為了確保拍攝效果,消除玻璃反光問題,我們還專門邀請專家進行科學布光,保證航天員以最佳的拍攝畫面呈現在觀眾面前。

    那一刻,終于來了!我清晰記得,深秋的戈壁清晨,透著絲絲寒意,靜悄悄的東風航天城,在喧囂聲中熱鬧起來。楊利偉身著航天服從問天閣走出,目光堅毅、腳步堅定。正是這一步,邁出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新開端。

    仿佛轉眼間,神舟六號任務就開始了。那一次,發射活動首次直播,國內外媒體派出大量記者,以往寬闊的圓夢園廣場,一下子顯得擁擠起來。擠在眾多媒體人中間,我有一種扎扎實實的感受:這一刻,東風航天城就是世界的中心,中國航天員就是世界的焦點。

    那天,一場飛雪不期而至,為航天員壯行。鮮艷的國旗下,費俊龍、聶海勝踏雪出征,開啟了中國首次太空多人多天載人飛行。此時,歡送隊伍中,一名滿頭白發、戴著眼鏡的老人,默默注視著風雪中飄揚的五星紅旗。這個畫面被我捕捉到了。后來我聽說,這位老人是中國航天界一位科研元老。那時,他的目光已經看得很遠很遠……

    此后,從神舟七號任務時中國航天員首次太空出艙行走,到神舟九號任務時中國航天員首次入駐“天宮”,再到后來中國航天員在軌駐留時間已長達半年,中國航天人在建設“太空家園”的征程中一次次打破自己的紀錄,跨越的腳步一刻未停。

    這些年來,“天宮”越建越完善,東風航天城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。作為發射場的工作人員,我跑遍了這里的角角落落,用鏡頭記錄了各個崗位的一幕幕變遷。

    從航拍的鏡頭里可以看到,東風航天城變得更漂亮了——藍天綠樹下,一排排紅頂白墻的樓房鱗次櫛比、整齊矗立;路寬了、車多了,火車往返蘭州可以直達,出行更方便了;大超市、菜市場多了,生活更便利了;大廣場、小公園、攬月湖、游樂場……休閑活動場所也更多了。

    東風航天城發射任務多了、發射能力強了。從幾年發射一次,到一年發射幾次,再到如今一年發射數十次,高密度的發射任務成為常態。

    今天,拍攝“大場面”越來越難了。以往畫面里動輒幾十人在一起訓練的壯觀鏡頭少了,取而代之的是寥寥數名科技人員端坐在電腦前的場景。

    鏡頭變化背后,是發射場硬件和軟件的不斷升級。以測發系統的箭上操作人員為例,從按圖訓練到仿真訓練,再到如今建成集教學、訓練于一體的航天發射綜合訓練中心,訓練手段更加豐富。以前,發射場設施設備眾多,發射前各項檢查測試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,崗位人員必須上塔下塔來回跑,24小時不能脫崗?,F在,檢測方法更加先進。發射塔架上布設數百個傳感器,利用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,對參數進行監測、識別和分析,僅需兩三人在電腦前值班,就能完成同樣的監測任務。

    作為歷史的記錄者,我也被歷史記錄著。

    有一本書,我珍藏了十幾年。2005年10月12日清晨,我穿著紅色羽絨服站在攝像機前,聚精會神地構圖,準備拍攝即將冒雪出征太空的航天員費俊龍、聶海勝。

    沒想到,我在現場的工作狀態被一位攝影家定格在鏡頭中。當時,我專注攝像工作,毫不知情。后來,我從同事口中得知,這幅照片被刊載在《中國攝影藝術年鑒》上。

    我們的鏡頭,記錄的注定不是某一個時刻,而是中國航天不斷前行的歷史。

    (解放軍報記者康子湛、特約記者奉青玲整理)

    国产男小鲜肉同志免费,国产农村一级a片免费观看,国产女人久久精品视,国产欧美日韩精品a在线观看

    <track id="gucnr"></track>
  • <progress id="gucnr"><listing id="gucnr"></listing></progress>

  • <button id="gucnr"></button>
  • <nav id="gucnr"><u id="gucnr"></u></nav>
    <strong id="gucnr"><p id="gucnr"></p></strong>

    <span id="gucnr"></span>